合格投资者认定

      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请您仔细阅读此重要提示,并向下滚动至本页结尾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法律法规,即中国证监会《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所规定的“合格投资者”。《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合格投资者规定的标准如下:

一、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
            基金
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二、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公益基金;
       2、依法设立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您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资料,即表明您声明及保证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为“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对您适用的司法区域的有关法律及法规,同意并接受以下条款及相关约束。如果您不符合“合格投资者”标准或不同意下列条款及相关约束,请勿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信息及资料。 

       本网站所载的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广告或分销、销售要约,或招揽买入任何证券、基金或其他投资工具的邀请或要约。投资涉及风险,投资者应详细审阅产品的发售文件以获取进一步资料,了解有关投资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并寻求适当的专业投资和咨询意见。产品净值及其收益存在涨跌可能,过往的产品业绩数据并不预示产品未来的业绩表现。本网站所提供的资料并非投资建议或咨询意见,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及资料作出投资决策。

       我公司及任何雇员不对本网站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充足性和完整性作任何保证,也不对于本网站内所提供资料之任何错误或遗漏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与本网站所载信息及资料有关的所有版权、专利权、知识产权及其他产权均为本公司所有。本公司概不向浏览该资料人士发出、转让或以任何方式转移任何种类的权利。

越球视角
OUR VISION

港股IPO前5个月募资额增6.2倍 第三季或爆增

时间 :2021-06-04     点击:225 次

      2020年,港交所创下自2011年以来新股发行最活跃记录。数据显示,2020年,港股新股IPO数达到了146家,合计募资3975.28亿港币,达到十年来IPO发行规模的新高。在这些港股新股IPO中,有114家是中资企业。

  进入2021年,这股上市热潮没有冷却。《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梳理发现,2021年前5个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的公司共39家,主板上市38家(其中IPO上市37家、GEM转主板上市1家),GEM(创业板)上市1家。

  “6月份至9月份,港股市场一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一位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前5个月募资额

  较去年同期增长6.2倍

  从数量来看,今年前5个月的新上市公司数量较2020年同期的55家减少了16家,主要是主板IPO减少12家、GEM IPO减少4家所致。

  但从募资额来看,今年前5个月通过IPO上市的38家上市公司一共募资1839.19亿港币,较2020年同期的255.34亿港币增长了6.2倍,主要是4家超大型IPO共募资了约1200亿港币。

  这4家分别是:快手实际募资478亿港币、京东物流实际募资245.9亿港币、百度实际募资239.4亿港币、哔哩哔哩实际募资232.3亿港币。但即便扣除这4家超大型IPO,前5个月的募资额仍较2020年同比增长了1.5倍。

  从具体募资情况分布来看,募资金额在1亿港币以下的2家,占5.3%;募资金额在 1亿港币-2亿港币之间的10家,占26.3%;募资金额2亿港币-10亿港币之间的7家,占18.4%;募资金额在10亿港币-20亿港币之间的3家,占7.9%;募资金额在20亿港币-100亿港币之间的12家,占31.6%;募资金额在100亿港币以上的4家,占10.5%。

  此外,前5个月通过IPO上市的38家上市公司中,超额认购逾1000倍的有5家,分别是诺辉健康、医渡科技(40.4-0.10-0.25%)、网上车市、快手、赛生药业(14.32-0.26-1.78%)。其中诺辉健康超额认购4133倍,成港股史上第二大超额认购股票。

  基于全球货币宽松政策导致大量资金通过投资基金和投资工具在市场寻求高回报投资机会、叠加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热潮,以及包括生物科技公司在内的新经济企业上市支持,德勤预测2021年香港市场约有120至130只新股上市融资逾4000亿港元,并有望打破2010年的近4500亿港元的历史记录。

  德勤中国全国上市业务组华北区主管合伙人林国恩表示,“随着新经济企业于香港资本市场的地位变得更巩固,而相关的行业投资基金与市场参与者相继崛起,预料市场将会经历价值重估”。

  上述业内人士分析称:“2020年赴港上市的企业包括以下几类:在内地无法IPO或极难IPO的企业,如内地的物业服务公司、餐饮公司;其次是A股和美股的大型市值公司,把香港定为二次上市地。此外,还有部分内地企业为了寻求国际化,将集团公司或分拆旗下子公司到香港上市”。

  香港IPO市场

  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对于回港股上市,哔哩哔哩(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曾表示,2021年一季度,我们回香港上市,回到了属于中国的资本市场。

  Anlancapital执行董事、美股资深投资者陈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对于企业IPO而言,相比美股,港股其实是第一选择,首先从文化方面就比较接近,同宗同属;第二,很多公司比如医药公司到了美国市场,所获得的定价会比较低,因为这个市场非常成熟了,美股市场也会觉得这些上市企业有一些监管上的或者说货币上的风险,估值因此会打折扣。相对而言,港股市场反而会给更高的估值”。

  “并且,港股可以容忍企业盈利能力相对比较弱,或者比较早期的一些公司去融资,因此还是具备一定优势的。” 陈达表示。

  上述业内人士也认为:“香港IPO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由以往侧重地产、银行,逐步演变为侧重科技及新经济企业。最明显的表现是,科技、消费、生物医药等板块的公司估值排名越来越靠前”。

  在企业火热上市背后,6月2日,香港特区立法会三读通过《2021年收入(印花税)条例草案》,落实本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其中关键一项为提高股票印花税至0.13%建议,有关调整将在今年8月1日生效。

  这意味着,香港提高股票印花税至0.13%,交易成本增三成后会否打击投资热情?

  对此,陈达表示:“我个人觉得印花税本身不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对于投资者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短期的对投资热情的冲击,但长期来看其实没有太大关系”。



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文章转载分享,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即行删除。




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