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请您仔细阅读此重要提示,并向下滚动至本页结尾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法律法规,即中国证监会《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所规定的“合格投资者”。《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合格投资者规定的标准如下:
一、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
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二、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公益基金;
2、依法设立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您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资料,即表明您声明及保证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为“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对您适用的司法区域的有关法律及法规,同意并接受以下条款及相关约束。如果您不符合“合格投资者”标准或不同意下列条款及相关约束,请勿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信息及资料。
本网站所载的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广告或分销、销售要约,或招揽买入任何证券、基金或其他投资工具的邀请或要约。投资涉及风险,投资者应详细审阅产品的发售文件以获取进一步资料,了解有关投资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并寻求适当的专业投资和咨询意见。产品净值及其收益存在涨跌可能,过往的产品业绩数据并不预示产品未来的业绩表现。本网站所提供的资料并非投资建议或咨询意见,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及资料作出投资决策。
我公司及任何雇员不对本网站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充足性和完整性作任何保证,也不对于本网站内所提供资料之任何错误或遗漏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与本网站所载信息及资料有关的所有版权、专利权、知识产权及其他产权均为本公司所有。本公司概不向浏览该资料人士发出、转让或以任何方式转移任何种类的权利。
随着持有2022年港股IPO最后3张“门票”的博安生物、康沣生物以及澳亚集团(6.37, 0.00, 0.00%)成功登陆港股,2022年港股IPO市场顺利收官。
从数据来看,受多重因素影响,2022年港股新上市企业数量、募资总额等均有所下滑,但港股市场并不缺亮点,比如医药企业上市热情不减,“中概股”回流趋势延续,多家公司在港交所实现了双重主要上市,港股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机制平稳起步等。
展望2023年,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2023年港股IPO市场将逐步恢复。一是中国宏观经济呈稳步复苏态势,叠加外部扰动因素逐步消退,港股有望迎来修复行情,将对港股IPO构成支撑;二是中国香港仍然是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随着互联互通机制逐渐完善,其吸引力正逐步增强;三是在中概股回归趋势进一步增强的背景下,港股市场有望成为中概股回归的首选地。”
去年港交所IPO募资额
位列全球第四
记者据同花顺数据梳理发现,2022年港股IPO市场首发家数为80家,2021年是96家,2020年为144家,新上市企业数量有所下滑。7月份和12月份为2022年度港股市场上市新股最多的两个月份,分别有15家和17家。从募资额来看,2022年全年港股IPO市场募资总额为1034.05亿港元,较2021年的3250.91亿港元下滑了68.19%。
2020年和2021年,港股市场IPO募资额分别位居全球第二位和第四位。那么2022年表现如何?据德勤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以IPO募资额排名,港交所位列全球前五大证券交易所第四位,前三名分别为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及韩国证券交易所。
和合首创(香港)执行董事陈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数据来看,2022年前两个季度港股IPO募资额下滑较为严重。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港股市场出现回暖,中国中免(230, 0.00, 0.00%)、天齐锂业(55.8, 0.00, 0.00%)、中创新航(18.08, 0.00, 0.00%)等公司IPO募资额均超100亿港元。”
虽然2022年港股新上市企业数量同比出现下滑,但全年共有156家企业递交了港股IPO申请(2021年为133家),正在等待处理的尚有78家。有拟IPO企业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公司招股书即将失效,但我们会及时更新,港交所依然是我们的上市首选。”
医疗企业
赴港上市热情不减
同花顺数据显示,从行业来看,医疗保健行业、资讯科技行业、非必需性消费行业是2022年港股IPO市场新上市企业数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为21家、15家、12家。2021年,这一排名顺序为医疗保健行业、地产建筑行业、非必需性消费行业,分别为34家、19家、16家。
对此,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分析称:“2022年港股IPO市场中,医疗保健行业的公司数量较多,这和港股投资者的投资偏好有关——偏爱有一定技术壁垒、需求稳定的公司,而医药保健行业中的企业往往符合这些要求。”
医疗企业积极赴港上市也受益于港股“18A章”政策,该政策提出“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在2020年、2021年有不少生物医药公司通过“18A章”上市,且上市后涨幅较大。
但也有投资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即便医药企业通过港股‘18A章’成功上市,但最重要的仍是企业自身的商业化前景,这决定了企业何时能够盈利,如果项目迟迟无法实现商业化落地,那么最终还是会被投资者抛弃。”
“2022年通过‘18A章’上市的企业相比以前不算多,投资者也比较谨慎。”北京市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缪熙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港股对企业吸引力依旧
预计1月份“18C章”将落地
2022年港股上市的方式愈发多元化。
2022年12月30日,金山云(2.1, 0.00, 0.00%)和特海国际(9.94, 0.00, 0.00%)以介绍方式赴港上市,包含这两家公司在内,共有9家公司通过介绍方式在2022年登陆港交所。介绍上市的优势在于避免了发行新股对原有股东的摊薄效应,且没有承销环节,审批流程较短。
另外,知乎、涂鸦智能、再鼎医药(24.6, 0.00, 0.00%)、哔哩哔哩等都选择在港双重主要上市。此外,港交所于2022年实施SPAC上市制度,2022年12月23日,港股第五家SPAC正式上市,而增设SPAC机制是港交所构建多元化资本市场结构的重要战略之一。
陈达表示:“知乎和哔哩哔哩等企业双重主要上市,是2022年港股‘大事件’。这些公司有望进入沪港通,给国内A股投资者提供参与机会。”
“一批企业在港实现双重上市,充实了港股标的,为港股引入更多国际投资人,并为港股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盘和林表示。
2022年10月19日,港交所就修订《上市规则》以让特专科技公司于港交所主板上市的上市制度(18C章)提出建议,并咨询市场人士意见。港交所“18C章”咨询文件体现为放宽对于特专科技行业赛道企业上市的条件,以满足产品或服务商业化尚处于早期的潜力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融资需求。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表示,新上市规则将增加香港上市公司种类,让更多不同类型的公司可进入这个具备深度和流动性的市场,同时也为投资者带来更多选择。
缪熙平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预计2023年1月份“18C章”会落地执行,至少会有20家至30家高质量、高科技企业通过“18C章”在港股上市,从而带动投资气氛回暖。此外,港交所也在全球积极推介,希望吸引更多外国公司赴港上市,预计未来会有更多大型公司选择在港股上市。港交所的“走出去”和“引进来”会同时进行。建议加强中国香港和内地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进一步提升港股吸引力。
北京市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熙康也表示,疫情对拟上市公司公证等法律流程产生了影响,但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进一步优化调整,企业IPO进程或将提速。
“随着港股估值中枢的修复,其吸引力会逐渐提升。”陈达表示。
盘和林则判断:“预计2023年港股的流动性将改善,IPO公司数量或增加,将更大力度支持初创公司融资。”
“中国香港拥有亚洲首屈一指的衍生品交易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香港市场对企业依旧保持着极强的吸引力,2023年港股IPO市场一定可以续写新的篇章。”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林海明如是说。
来源:媒体滚动
声明:文章转载分享,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即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