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请您仔细阅读此重要提示,并向下滚动至本页结尾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法律法规,即中国证监会《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所规定的“合格投资者”。《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合格投资者规定的标准如下:
一、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
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二、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公益基金;
2、依法设立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您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资料,即表明您声明及保证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为“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对您适用的司法区域的有关法律及法规,同意并接受以下条款及相关约束。如果您不符合“合格投资者”标准或不同意下列条款及相关约束,请勿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信息及资料。
本网站所载的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广告或分销、销售要约,或招揽买入任何证券、基金或其他投资工具的邀请或要约。投资涉及风险,投资者应详细审阅产品的发售文件以获取进一步资料,了解有关投资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并寻求适当的专业投资和咨询意见。产品净值及其收益存在涨跌可能,过往的产品业绩数据并不预示产品未来的业绩表现。本网站所提供的资料并非投资建议或咨询意见,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及资料作出投资决策。
我公司及任何雇员不对本网站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充足性和完整性作任何保证,也不对于本网站内所提供资料之任何错误或遗漏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与本网站所载信息及资料有关的所有版权、专利权、知识产权及其他产权均为本公司所有。本公司概不向浏览该资料人士发出、转让或以任何方式转移任何种类的权利。
市场憧憬港股通红利税政策变化,叠加中国多地放宽房地产限购的利好消息刺激,港股大盘上周再度大涨。
恒生指数全周上涨2.6%,收报18,963点,创出自2023年8月11日以来单周收市新高。恒生科指全周下跌0.2%,收报3,962点。
大市日均成交1,362多亿港元,继续保持活跃,其中上周五成交金额大增至1,710多亿港元,是2023年7月31日以来最多,增量资金流入明显。港股通全周净流入113.5亿港元,继续支撑港股表现。
恒生综合行业分类指数全线大涨,但资金风格有所变化,集中流入大宗商品相关以及高分红的题材,其中材料、公用事业、工业、能源及电讯业全周涨幅达到6.0%或以上,可选消费及科技仅分别上升0.7%及0.5%,是表现最落后的行业。
中泰国际认为,港股的盈利预测仍在下修,但下修压力明显放缓,港股的上升主要来自估值及风险溢价提升的贡献。当前港股情绪面、资金面及政策预期堆积,港股短期底部有支撑、向上有弹性的局面正在形成。
然而,港股的相对估值已修复近半,恒指风险溢价已低于滚动两年平均一个标准偏差水平,加上恒指技术面极度超买、外资后续再配置压力减少等因素,叠加4月中国物价及信贷数据显示经济需求仍在弱修复,短期还需警惕交易性资金可能的回撤带来震荡。
如恒指风险溢价回到2023年8月的水平,最乐观情况计算恒指短期的潜在高点可望达到19,300点。
中国4月CPI连续三个月转正,但核心CPI仍在低位运行,上游PPI同比跌幅收窄,但降价压力仍存。
尽管今年央行引导信贷均衡投放,但4月信贷数据仍远逊预期,M1同比增速创有史以来4月单月负值,显示经济活力不足。
总体上,下游需求在修复但力度不足,制约上游物价回升力度。面对需求弱修复,企业的盈利回升乏力,影响借贷及招骋意愿。由于领先港股盈利预测走势的PPI及M1继续在低位运行,预示港股盈利预测从下修转向上修的过程会较为波折。中泰国际认为,如果港股短期表现过分超前,后续可能会有回撤带来的震荡。
在非食品的带动下,4月CPI同比+0.3%,连续三个月正增长,其中食品CPI同比-2.7%,非食品同比+0.9%。核心CPI同比+0.7%,继续保持在1%以下的低位运行,显示内需回升力度不足,消费品CPI同比升幅持平,终于摆脱连续12个月负增长。
4月PPI同比-2.5%,跌幅为今年1月以来最低,其中生产数据及生活数据PPI分别同比-3.1%及-0.9%,跌幅同样较3月收窄。我们较关注的耐用消费品同比-1.9%,跌幅较3月扩大。从环比看,PPI继续负增长,显示上游厂家总体仍在降价。耐用品消费品环比-0.5%,跌幅为2023年2月以来最多。
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只有7,300亿元,其中居民少至5,166亿元,企业多增8,600亿元,但来自票据融资的多达8,381亿元,说明通过票据冲量的迹象明显,企业实际的借贷需求仍较低。
从同比看,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510亿元,一系列地产供需端发力的政策还未能大力刺激居民购房意愿。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至2,569亿元,连续两个月同比少增,当中有信贷均衡投放的因素,也有企业缺乏借贷意愿的因素。
值得留意的是,4月M1同比-1.4%,是有史以来首次4月负增长,显示居民实际需求偏弱,企业经营活力不足。反映潜在购买力的M2同比增速也回落至7.2%,是有史以来最低的增速。
M1-M2负剪刀差扩大至8.6%,资金传导继续不顺畅,空转问题仍较严重,也进一步说明了后续财政提速的重要性,预计5月后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发行进度加速,有利于支撑下半年形成实物工作量。
来源:财联社
声明:文章转载分享,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即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