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请您仔细阅读此重要提示,并向下滚动至本页结尾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法律法规,即中国证监会《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所规定的“合格投资者”。《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合格投资者规定的标准如下:
一、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
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二、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公益基金;
2、依法设立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您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资料,即表明您声明及保证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为“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对您适用的司法区域的有关法律及法规,同意并接受以下条款及相关约束。如果您不符合“合格投资者”标准或不同意下列条款及相关约束,请勿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信息及资料。
本网站所载的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广告或分销、销售要约,或招揽买入任何证券、基金或其他投资工具的邀请或要约。投资涉及风险,投资者应详细审阅产品的发售文件以获取进一步资料,了解有关投资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并寻求适当的专业投资和咨询意见。产品净值及其收益存在涨跌可能,过往的产品业绩数据并不预示产品未来的业绩表现。本网站所提供的资料并非投资建议或咨询意见,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及资料作出投资决策。
我公司及任何雇员不对本网站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充足性和完整性作任何保证,也不对于本网站内所提供资料之任何错误或遗漏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与本网站所载信息及资料有关的所有版权、专利权、知识产权及其他产权均为本公司所有。本公司概不向浏览该资料人士发出、转让或以任何方式转移任何种类的权利。
人未老,养老基金却已清盘!
近日,多只养老基金清盘的现象引发市场热议。原本寄托着投资者们退休养老财富愿景的养老基金,还没有等来投资者们到达退休年龄,却已先行清盘。如此场景在令人唏嘘的同时,也引发了业界的深思。
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养老金融的重要产品载体,养老基金究竟该如何支撑起投资者的养老财富愿景?
多只养老FOF走向清盘
在我国,已发行的养老基金均采用公募FOF(基金中基金)形式,在海外,FOF也是养老投资的主要形式。众所周知,养老基金需要长期稳健收益,之所以选择FOF形式,正是看中了其天生的分散风险特质。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3日,自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基金业务开闸以来,已有10只养老FOF走向清盘。其中,有7只产品为2023年清盘,今年年内清盘的养老FOF也有3只。
从产品结构来看,上述走向清盘的养老FOF,几乎清一色的是发起式产品,即需要基金公司“真金白银”拿出至少1000万元认购,且锁定三年时间。然而,即便是采取了这种与基民利益相互绑定的发行模式,也未能扭转产品的清盘困境,而且多数都是在面临发起式产品的三年大考之际被迫清盘。据悉,发起式产品在成立三年后,如果未能达到2亿元规模,将自动进入清盘程序。回顾上述10只养老FOF,有9只都是因为这一原因而在成立满三年时走向清盘。
“长不大,可能是这些养老FOF走向清盘的重要原因。”有业内人士分析,整体来说,目前我国养老基金的普及度尚在早期阶段,仍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对此类产品接受度较低。而且,封闭期太长也是限制此类基金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当前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选择长封闭期产品的都属于“少数派”。
走向清盘的养老FOF持有期情况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上述10只养老FOF中,仅有1只为一年持有期产品,同时也是这批养老FOF中存续时间最长的产品,从成立到清盘约5年时间。其余9只均为三年和五年持有期产品,多数只运作了一个封闭期,或者第一个封闭期尚未结束,产品就已经结束运作。
业绩普遍承压
“除了投资者偏好外,业绩表现欠佳是这类产品目前面临的一大困境。”有基金人士认为,近年来,养老FOF业绩普遍承压,成为难以吸引大规模资金进场的重要原因。
Wind数据显示,按照基金名称中含有“养老”为统计口径,2023年,350余只(不同份额分开计算)养老FOF中,仅有约35只实现年内正收益,占比约为10%,收益率最高的也不到4%,当年有近半数养老FOF回撤超过5%,亏损最多的产品回撤超过24%;2022年的160余只养老FOF中,更是仅有1只实现正收益,微盈0.25%,超过半数回撤超过10%。截至6月13日,今年以来,养老FOF整体表现有所回暖,超过半数实现正收益,多只产品盈利超过5%。
有投资者认为,养老产品本应是以稳健为主,但却屡屡出现大幅亏损,反映出实际运作和产品最初理念有所违背。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近两年的养老FOF表现不尽如人意与市场整体行情有关,多数回撤较大的产品都是成立于2021年之后,而此前成立的产品中不乏成立以来的收益率超过100%的例子。
在业绩承压影响下,不少养老FOF规模出现明显缩水。Wind数据显示,与2023年末相比,超七成养老FOF规模有所减少,其中不乏产品规模在今年一季度减少近10亿元的例子。截至一季度末,超过270只养老FOF规模不足2亿元,占比约为58%。
优质产品应更匹配需求
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养老金融的重要产品载体,寄托着投资者们退休养老财富愿景的养老FOF,究竟该如何全力以赴但求不负所托?投资者又该如何选择养老FOF?
有基金人士认为,目前养老FOF多数以定期开放、持有期形式运作,虽然设计初衷是让投资者长期持有,能够有利于基金经理从长期维度开展投资,但是,封闭期长且业绩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终究还是很难提升投资者的积极性,需求端对长封闭期产品也有所回避。因此,可以考虑从产品设计角度,打造一些更适应投资者需求和偏好的产品,例如更短持有期产品,或者参考海外市场,推出一些可以当日申赎的、运作更为灵活的养老FOF。
也有基金人士认为,目前养老FOF发展壮大的一大难点主要在于业绩拖累,市场认可度一般,后续可能还需要业绩的持续提升予以支撑。目前养老FOF的投资范围逐步纳入公募REITs等新资产类别,这或许有利于扩大投资范围,做出差异化资产配置,逐步提升投资者认可度和产品竞争力。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从产品初衷和投资者的出发点来看,稳健性和体验平滑性应是养老FOF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养老FOF应以长久运作为目标,适当降低投资的过大波动,真正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建议,投资者在选择养老FOF时,应在充分了解各类产品的基础上做好选择,对细分种类如TDF(目标日期策略)、TRF(目标风险策略),一年、三年、五年持有期等有充分认知,根据持有期限的长短和权益类资产配置仓位的不同,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选择。
来源:中证网
声明:文章转载分享,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即行删除。